
坐落於中環新海濱長廊的香港摩天輪,高達60米,乘客可飽覽維多利亞港的迷人景緻。摩天輪每天從早到晚開放,但不少人認為最佳乘搭時間是日落黃昏之時,乘 客可在全長20分鐘的旅程中,欣賞到最壯麗的景色。海濱長廊是另一全新設施,遊人可沿途觀賞香港的美麗天際和繁榮海港,夏天的時候更有海風送爽。步行道連接天星碼頭與金鐘,已於2017年全面落成。
如今已成為香港時尚購物和飲食熱點的蘇豪(即荷李活道以南一帶),過去被稱為「卅間」,名字源於當地曾建有三十間石造平房。時至今日,這個地名仍可見於士丹頓街62號中區卅間街坊盂蘭會的門牌上。這個社區團體每年都會舉辦盂蘭活動,包括燒元寶、「朝幡」、「打鬼王」等。2014年6月,盂蘭勝會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了解更多嶄新獨特的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位於香港島海濱的地理極其優越 —— 背靠陡峭的山脈和中環商業區的摩天大廈,前臨美得令人屏息的維多利亞海港。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佔地面積達36,000平方米,可用空間高度靈活,適合舉行各類不同規模的主題活動,是藝術文化、娛樂消閒、會議展覽、貿易博覽,以至商業活動及產品推廣的最佳場地。中環海濱活動空間早前曾承辦街頭籃球賽、功夫表演及兒童暑期足球訓練班等多項活動。
了解更多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是全世界最長的戶外有蓋扶手電梯系統,1993年正式啟用,全長逾800米,垂直差距為135米,沿皇后大道中上行至干德道,原意為紓緩半山住宅區交通擠塞的情況。系統由20條自動扶手電梯和3條自動行人道組成,為方便居民上下班,每天上午6時至10時下行,上午10時30分至午夜上行。扶手電梯除了方便居民日常使用外,亦已成為香港著名旅遊景點,接載旅客遊覽這個歷史悠久的地方,並通往號稱「美食及夜生活集中地」的蘇豪區。
了解更多中華民國創始人孫中山先生在香港居住過相當長的時間,他在香港接受中學和大學教育,並在此孕育了不少思想和計劃。孫中山紀念館概述了他的生平事跡,以及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改革運動和革命活動中,香港所扮演的角色。紀念館位於半山衛城道,遊人可乘搭中環至半山扶手電梯輕易到達。它坐落在甘棠第,屬愛德華式古典建築風格,原為本地商人何甘棠的府第。
了解更多德輔道西、永樂街及高陞街,合稱為海味參茸燕窩街。上環德輔道西一帶海味店林立,而這區的行業起源,可追溯至數十年前,人們把海產放在天台曬乾,再在地舖出售。髮菜、鹹魚、臘腸、干貝等貨品琳琅滿目,供本地市民選購,尤其年近歲晚,更是擠滿辦年貨的人潮。在鄰近的永樂街和高陞街,您可以找到不少參茸燕窩店,據稱兩者都有滋補養生的功效。
了解更多都爹利街是連接皇后大道中與雪廠街的一條小街,頂端的石階建於1875至1889年間。四座置於石階兩端欄杆上的煤氣路燈,是香港僅存的煤氣路燈,現仍由香港中華煤氣公司操作,每晚六時至翌日早上六時亮起,極具歷史意義。石階及煤氣路燈均為香港法定古蹟,其復古、浪漫的氣氛,令這裡成為拍攝電影和婚照的熱門取景地。
了解更多前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位於中環政府山,是一座宏偉的紅磚大樓,由法國巴黎外方傳教會把一座19世紀末的建築物改建而成,於1917年啟用,即使其後於1953年售予政府,先後用作不同用途,但仍一直沿用「法國外方傳道會大樓」這個名字。終審法院曾坐落於這座古老建築物,已於2015年底遷出。想體驗老香港情懷?只要走上山勢陡峭、綠樹成蔭的炮台里,就能欣賞到這座法定古蹟。
了解更多荷李活道是全港第二古老的街道,貫穿中環與上環,是文武廟和中區警署等歷史建築的所在地,也有中環至半山扶手電梯等現代設施。這裡除了時尚的酒吧和餐廳林立,也是不少畫廊和古玩店的集中地。摩羅街(又稱貓街)一帶尤其多古玩商店,這個現象可追溯至百多年前,當年的洋商和水手會在這兒出售他們在中國「得來」的工藝品。
了解更多千萬不要以為香港大會堂是政府辦事處!這座位於愛丁堡廣場的建築物,設有表演場地、公共圖書館、展覽空間、婚姻登記處及著名的中式酒樓。這個由兩幢大樓組成的建築群於1962年啟用,採用了國際風格,以簡潔線條和幾何圖案營造美感。香港大會堂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因為每次歷代港督上任,都會乘坐遊艇抵港,在前皇后碼頭上岸,再前往香港大會堂宣誓。然而,隨著中環進行填海工程,香港大會堂現已遠離海傍。大會堂紀念花園設有紀念龕,為二次大戰中捐軀的軍民而建。
了解更多香港海事博物館位於中環8號碼頭,位置優越,坐落在幾百年來一直推動香港發展的優美海港維多利亞港旁。香港海事博物館展示了香港及珠江三角洲海事歷史的故 事,充分演繹由早期的漁村到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貿易、海盜與戰爭到香港港口的發展歷程、從木製帆船到現今大型貨櫃船的變化等,並定期舉辦特色專題展覽。遊 人可一邊體會源遠流長的海濱文化,一邊把真實的海港美景盡收眼簾。
了解更多香港公園是港人遠離繁囂、休閒歇息的熱門勝地,即使只是漫步繞過,也讓人頓感舒泰。公園佔地8公頃,原為殖民時期的域多利軍營,現保留了多座軍營文物建築,包括由前駐港三軍總司令官邸改建而成的茶具文物館。公園另一引人入勝之處是以流水為主題,建有蔚為奇觀的人工湖和瀑布,園內亦有多種雀鳥和極具價值的古樹,分佈在溫室和觀鳥園等設施內。
了解更多與中環鬧市只是幾步之遙的城中綠洲,遊人可經雅賓利道、紅棉路及花園道進入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於1871年成立,是全球歷史最悠久的動植物中心之一。園內約40個飼養區內,展出了300種雀鳥、70種哺乳類動物及20種爬行類動物,另有超過900個植物品種,當中大部分產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其他設施包括兒童遊樂場、教育及展覽中心,以及小食亭等。
了解更多九如坊位於上環,是連接鴨巴甸街與歌賦街的小巷,其名取自《詩經》,當中的「九如」意指「九種吉兆」。街上的著名建築物包括蘭桂坊酒店@九如坊,這家屢獲殊榮的精品酒店,以其反傳統的東方設計別具一格。朝歌賦街路口走去,是擁有90年歷史的馳名麵店九記牛腩。與同類食肆有所不同,九記的菜式選擇有限,主要供應牛腩和粉麵,配以上湯或咖哩汁,但仍吸引長長的人龍慕名光顧。
了解更多20世紀下半葉是香港印刷業的輝煌時期,當時大部分印刷公司都設在上環和中環,最高峰時期曾有超過200間印刷公司。隨著印刷技術不斷進步,傳統的活字印刷逐漸沒落,但成立於1954年的光華印務公司,至今仍然使用已沒有零件替換的古老設備,在文具和名片印上帶有凹凸觸感的墨水字樣。老闆任偉生堅持使用舊工具以將傳統承傳下去,為此他深感自豪。2014年6月,活字印刷技藝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傳統手工藝」類別。
了解更多觀音堂是中環一帶最古老的寺廟,供奉著道教和佛教都敬重的觀世音菩薩。這座寺廟於1840年落成,當時有人在香港島海邊發現一塊不尋常的浮木,信眾認為它是觀音的化身,於是從佛山找來一位工匠將浮木雕成觀音像,並興建了這座寺廟作供奉。每年觀音誕,都有大批信眾到寺廟門外跪拜致敬。2014年6月,觀音誕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了解更多蘭芳園始創於1952年,是香港最歷史悠久的茶餐廳之一,總店位於中環結志街,早年以大牌檔形式經營,這種街頭露天食肆如今在香港已日益罕見。餐廳現時主要在大廈舖位內經營,但其經典的綠色檔口仍保留至今。據稱地道飲料「鴛鴦」和「絲襪奶茶」都是由蘭芳園首創,其熱門美食包括豬扒包、西多士和葱油雞扒撈丁等。
了解更多香港聞名中外的夜生活熱點,雲集約100家餐廳、酒吧、會所和商店。蘭桂坊鄰近中環商業區,提供美式、法式、中式到泰式美食,吸引城中不少年輕男女和遊客,齊集這裡吃喝消遣。每逢夜幕低垂,蘭桂坊小徑及四周街道的人潮都絡繹不絕,現場還不時舉辦精彩絕倫的節慶活動,例如每年一度的「蘭桂坊音樂啤酒節」和「蘭桂坊嘉年華」,而假日的慶祝活動更是別具風格,其中的萬聖節狂歡夜絕對不容錯過!
「摩羅」是英國殖民地時期的用語,意指東印度水手;而摩羅街就是他們在香港開埠初期定居的小街,位於荷李活道與皇后大道中之間。不少印度水手會把在中國得來的工藝品在此擺賣,於是漸漸就在區內發展出一個古董市集。這裡又名「貓街」,原因是香港人稱偷來的賊贓為「老鼠貨」,而來這裡買東西的客人自然就是「貓」了。時至今日,區內已變得相當正當,遊人可隨意選購玉石、瓷器、絲織品、刺繡及木製品等心頭好。
了解更多雖然近年上環開滿了酒吧、餐廳、時裝店、咖啡店和潮流小店,但區內一些歷史悠久的企業,卻見證著此地曾提供大量殯儀服務的過去。梁津煥記在1904年於廣州開業,如今成為香港僅餘製作中國傳統刺繡壽衣的專家。刺繡圖案通常是代表財富和長壽的中國字紋飾,還有吉祥動物如蝙蝠、靈鹿和仙鶴等。2014年6月,傳統喪葬儀式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了解更多麥奀雲吞麵世家源自二次大戰前的廣州雲吞麵店,現由麥家第三代傳人主理,坐落在威靈頓街。此店主打的雲吞麵,吸引不少海外媒體爭相報導,曾獲美國CNN及《時代雜誌》等推介。據說他們的麵條自第一代創辦人開始,味道始終如一,至今仍沿用其獨家秘方。這裡的雲吞以傳統方法炮製,新鮮全蝦為餡料,最適合一口一顆;雲吞麵份量較少,以免麵條浸在湯中太久而變糊。
了解更多文興女服既是一間裁縫店,也是當地居民的聚會場所。老闆楊師傳擁有超過50多年為客人度身訂造服裝的經驗,很多工具自1960年代使用至今。他尤其擅長製作傳統女服,包括長衫和已經式微的馬姐制服等。他同時是區內的核心人物,左鄰右里常聚在他的服裝店聊天,下午更會一起打麻雀耍樂。2014年6月,香港中式服裝製作技藝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傳統手工藝」類別。
了解更多雖然香港有好幾間文武廟,但位於荷李活道的這間文武廟規模最大,也在多方面首屈一指。自1847年落成以來,它便是城中的重要地標,如今已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及屬香港法定古蹟。這座莊嚴肅穆的寺廟每年都會舉辦多個中國傳統重要慶典,例如慶祝文昌帝生辰的文昌誕,以及廟內放滿特製大型花牌的秋祭大典。廟內長年香火鼎盛,走進廟內,被煙香繚繞,感覺猶如回到150年前的香港。2014年6月,文昌誕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類別。
了解更多文華里又名「圖章街」,是香港最有趣的商業街之一。這裏以雕刻華麗的中式圖章而聞名,但也有款式較為新穎的橡皮圖章,兩種圖章都可以用於文件上作為憑證。圖章師傅自1930年代便開始陸續進駐這條小街道,至今仍有許多圖章師傅提供服務。在這裏製作一個專屬你的圖章,可順道欣賞師傅的非凡技術和驚人速度。2014年6月,印章雕刻技藝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傳統手工藝」類別。
了解更多這個歷史悠久的場地原為已婚警察宿舍,現稱PMQ元創方,是政府2009年「保育中環」措施中的八個項目之一,現已活化為創意及設計產業的集中地,雲集各式各樣的創意企業,由時裝飾物、家居產品到名牌傢具都一應俱全。此外,這裡一年到晚都會舉辦大大小小的市集、音樂活動和展覽等。PMQ元創方仍然保留警察宿舍的原有佈局,展示了當年本港常見的現代主義和簡樸實用的建築特色。
了解更多歷史悠久的砵典乍街又名「石板街」,顧名思義是指以石板鋪砌的街道。這裡原先的路段頗為陡直,因此整條街均用石塊鋪蓋成階級,以便行人上落。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乃為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砵甸乍爵士(Sir Henry Pottinger)。這條街道其後伸延至填海土地,但舊有路段仍然保留原有特色,成為遊人拍照和電影取景的熱點。街道兩旁有不少老攤檔,主要售賣紀念品和化裝舞會的服飾,因此成為了市民為萬聖節置裝的熱門地段。
蛇王林是真正根植上環的小店,已供應了超過一世紀的蛇類製品。其歷史可以追溯至超過115年前,創辦人羅大林原本在上環街頭賣蛇,後來轉到店舖繼續經營。餐廳門上仍掛著開店時的木製牌匾,為這間百年老店作見證。熟客每年冬天都會前來品嚐暖在心頭的蛇羹和被視為有效改善風濕的蛇酒。2014年6月,蛇酒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類別。
了解更多自中環至半山自動扶手電梯於1993年啟用後,這個傳統地區已搖身一變,成為時尚的夜生活/美食區。「蘇豪」一名源自「Soho」,是「South of Hollywood Road」的縮寫,即荷里活道以南一帶,大多集中於士丹頓街及伊利近街,但其影響力已伸延至鄰近區域。在這些狹小的巷弄裡,除了有提供各式料理的餐館和酒吧,還有大多由本地設計師開設的時裝店、首飾店和家品店,以及古董店和畫廊等,同時也保存了文武廟等古舊建築。
了解更多聖約翰座堂位於香港金融區的心臟地帶,與四周的摩天大樓互相輝映,是本港現存最古老的西式教會建築物,由第二任港督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奠基。這座聖公會大教堂於1849年落成,1873年擴建,平面呈十字形,糅合了13世紀的早期英格蘭式與盛期哥德式建築風格。聖約翰座堂見證著香港歷史的高低跌宕,當中包括日佔時期被用作日本人的會所,並遭受嚴重破壞。
了解更多皇后像廣場於19世紀興建,與干諾道及德輔道相連,並以遮打道劃分為兩部分。直至二次世界大戰前,場內豎立了維多利亞女皇等多位英國皇室成員的銅像,惟現只擺放早年匯豐銀行總經理昃臣爵士的銅像。廣場毗鄰多座香港地標建築物,包括前立法會大樓 (現為香港終審法院)、香港會會所、置地太子及香港文華東方酒店等。時至今日,皇后像廣場已成為中環上班族享用露天外賣午餐的休閒勝地。
了解更多大館是中環最新的古蹟景點,同時也是區內最古老的建築物之一。這裏曾經是中區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和域多利監獄,建築群的建造日期最早追溯至1864年。原本是為了維護法紀而建,如今原有的歷史遺產建築物加上新建的特色建築,已化身成餐廳、咖啡店、商店和畫廊,並會不時舉辦文化和娛樂活動。以前檢閱廣場上有警察穿梭和供罪犯做運動,現在則聚滿當地居民和遊客。
中區政府總部建築群於2011年啟用,是中區政府總部、立法會會議廳及行政長官辦公室的所在地,毗鄰添馬公園。建築群位於金鐘,該地段曾為英國海軍船塢,並掛有一個金色銅鐘,故因此得名;「添馬」一名則源自添馬艦,是於1897年抵港的英國皇家海軍軍艦。政府大樓結合了後現代建築及簡約的國際風格;公園景觀開揚,維港美景盡入眼簾,還有園景花園、特色水景、觀景台及露天劇場等設施。
了解更多藝穗會位於舊牛奶公司冷藏庫,與香港外國記者會共用這同一座香港歷史建築物。藝穗會是舉行視覺藝術展覽及劇場表演的當代空間,自1984年起一直熱心支持本地藝術界,為新進及專業藝術家提供免租金的展覽及表演場地。從音樂表演、舞台劇、詩歌朗誦到藝術展覽,藝穗會能讓您沉醉於活力四射的本地藝壇。此外,這裡的天台花園也是享受餐飲小吃的好地方。
了解更多太平山頂可能是全港最受歡迎的旅遊景點,它守護著香港的海港,提供360°全方位景致,能俯瞰香港島及兩岸風光。登太平山頂,最經典的方法是乘搭山頂纜車。此纜車乃世界上最古老的纜車索道系統之一,於1888年投入服務,能攀升至海拔396米。除了閒逛山頂環迴步行徑,遊人也可前往凌霄閣,參觀凌霄展廊、香港杜莎夫人蠟像館、商店和食肆等。太平山頂曾經是昔日城中最高級的住宅區,時至今日仍然是不少富豪的聚居地。
了解更多從中環乘坐短程車,就可輕鬆到達幾個醉人景點,讓您感受悠閒的生活步伐。單在香港島就有一條原居鄉村 ── 薄扶林村,它曾經是香港首個牛奶公司牧場的所在地。鄰近是香港演藝學院伯大尼校園。伯大尼修院建於1875年,原作療養院之用,完成修復工程後於2006年重開,並提供兩個表演場地、展覽廳和小教堂等設施。區內還有數碼港,是由300多家資訊及傳訊科技公司組成的數碼社群,當中設有購物商場和戲院,更可俯瞰迷人的海港景致。位於香港島南區的赤柱,是一個以市集、酒吧和餐廳聞名的海岸小鎮。市集商店林立,售賣衣物、配飾、珠寶、精品及擺設等。該處其中一個著名文物景點是美利樓,這座經典的磚石大樓建於1844年,原址位於中環,後於1982年拆卸,並於2002年在赤柱重建,現進駐了不少餐廳和咖啡室。沿著海岸繼續進發,便可到達香港最熱門的沙灘淺水灣,那兒水清沙幼,是港人的暢泳勝地。
了解更多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坐落在香港大學般咸道正門旁,它佔了整幢馮平山樓,而展廳則位於徐展堂樓的最底三層。博物館於1953年啟用,得到捐贈者、藝術家、收藏家和大學的熱心支持。館方現今收藏了超過1,080項中國文物,主要分為青銅器、陶瓷和書畫三類,並不時舉辦古代及當代藝術展覽。自從港鐵西港島線的香港大學站於2014年底通車後,要參觀這些展覽就更加方便了。
了解更多西港城這座以紅磚砌成的英國愛德華式建築,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街市建築物,設有花崗石拱門和極具特色的角樓,於1906年落成,多年來一直是區內市民常到的菜市場,直至1988年停用空置。其後,大樓於1991年修葺重開,現已雲集多家咖啡室、食肆、古玩店,以及從鄰近老街重置過來的布匹專賣店。西港城位於上環,坐落於干諾道中與德輔道中之間,遊人可乘搭德輔道中的電車輕易前往,而這裡本身也是其中一個電車總站。
臘味是中國南方的特色美食。二十世紀中葉,許多臘味店在上環和中環開業,而時至今日,仍有一些店舖在區內以傳統方法製作臘味。老饕都懂得前往和興臘味家,品嚐以豬肉或鴨肝所製成的臘腸、風乾的臘鴨、臘鵝和鹹魚。和興在行內擁有60年歷史,整個製作過程都在香港進行,所供應的美食總是令人讚不絕口。2014年6月,臘味製作技藝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傳統手工藝」類別。
了解更多中國自古以來已知道涼茶和健康之間的關係。19世紀於廣州開業的源吉林,最著名的是以28種中藥烹煮而成,性質溫和的甘和茶(俗稱「盒仔茶」)。甘和茶是在一場瘟疫爆發期間推出,自此便被視為靈丹妙藥。很多人自小飲用甘和茶,並相信它能有效對抗感冒和流感。源吉林至今仍是由家族擁有和經營,而甘和茶的配方近200年來都維持不變。2014年6月,涼茶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類別。
了解更多